甘肃“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作者: 齐敏敏    日期:2016-12-05 来源 :现代妇女(下旬)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创新发展 传承 花儿 
描述:
“花儿”语言艺术三题
作者: 齐安    日期:2016-12-05 来源 :甘肃理论学刊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结构助词 西北地区 时态助词 明初 青年男女 “把”字句 方言词汇 语言艺术 语法作用 重叠形式 
描述:
试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者: 黄小明    日期:2016-12-05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美学观 孔子思想 “礼乐” 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论 先秦诸子百家 理论专著 《乐记》 美学理论 创作理论 
描述:
朱仲录对“花儿”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作者: 魏泉鸣    日期:2016-12-05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甘肃临夏 张亚雄 上去高山望平川 花儿会 研究学会 魏泉鸣 朱仲 西北人民 花儿集 音协 
描述:
临夏花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作者: 高志海  日期:2009-05-01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临夏 耦合关系 花儿 地理环境 
描述:花儿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绚丽夺目、光彩斑斓的艺术奇葩之一,被称为“西北的百科全书”。作为多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部、乃至中国民歌中属于标志性的口承文艺,是最富有艺术欣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的民歌。 临夏(古河州)是花儿的源头和摇篮,在花儿体系中占有崇高的地位。论文以文化传播理论、文化功能理论和人地关系论为指导,旨在追溯临夏花儿的源头,梳理花儿的形成发展过程,理清花儿的流布路径,揭示花儿与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经济地理要素、历史地理等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建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介绍文化传播和人地关系等方面相关理论。阐述文化传播动力与方式,地理环境与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第三部分,从花儿概念的界定入手,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花儿的类型、艺术特征和分布格局。 第四部分,在描述研究区概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临夏境内的“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的共性与差异, 第五部分:临夏花儿的流布。临夏花儿的形成大致有三个阶段,即花儿的雏形期、成型期和成熟期。在第一个时期内,古羌族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游牧小调和汉族先进的语言和填词方式为花儿的初创奠定了先决条件;第二个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之下,人口流动和文化迁移,为花儿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第三个时期,在相对繁荣稳定的社会背景和多元民族格局的背景下,花儿达到成熟期,它的最后形成应确定在明代。 临夏花儿的扩散既是扩展扩散又是迁移扩散,既是主动传播又是被动传播。花儿文化传播主要以人为中介进行,处于花儿文化区内的人口流动促进了花儿传播。在不同历史时期,临夏人口(尤其是回族)的主动或被动迁移方式、迁移规模和方向,决定了花儿传播的方式和方向。因此花儿的传播路径有陆路(包括西北路6条、西南路3条、东北路2条、东南路4条)和水路3条。 第六部分,临夏花儿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是沟通内地同青藏高原的重要枢纽,是古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由之路,是多民族群体和文化的汇集地,也是不同地域经济类型互动发展的过渡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定的地理环境、多元民族文化变迁与融合、回族强势文化的确立和经济变迁对临夏花儿特色的形成、流布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花儿”及其研究
作者: 马莉  日期:2009-05-01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人类学 花儿 文化遗产 
描述:我国民间歌曲中,有一类体裁的歌叫做“山歌”,山歌是人们在山间自由抒唱的一种抒情小歌。“花儿”便是这种抒情小歌,是甘、青、宁三省(区)相毗邻的一大片地区内所流行的山歌,更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内容最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和政县科托村的调查,把“花儿”这种民歌看作一种文化系统放在文化区域空间背景中进行研究。本文全面展现了1950年以来,“花儿”这一区域文化作为一面镜子,如何反映当地社会文化变迁、如何与社会结构产生互动的过程,以及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商业、旅游以及全球化的关系的探讨。 全文分六个部分:一“人类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的贡献”:主要论述了人类学整体观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二“花儿区域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描述了河州花儿的历史、和政县松鸣岩的历史地理、以及田野点科托村的地理、历史与文化背景和作者进入田野的过程。三“1950年以来的‘花儿'研究及‘花儿'文本:学者视野中的‘花儿'”是对1950年—2008年间“花儿”搜集和“花儿”研究历史的回顾,同时也描述了“花儿学”研究、“花儿”文本与国家政治形势、文化思潮之间如何发生互动的过程,并对以往“花儿”研究及“花儿”文本进行了反思。四“当地人心目中的‘花儿'”:主要是对1950年—2008年间一个民间“花儿”歌手的生活史的研究。从生活历程、冲突事件、花儿艺术学校、他的学生、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将人物的事件与思想观念变化结合起来,融合历史记忆与自我评价,表现了个人与文化群体、个人与社会变迁的联系。五“‘花儿会'的时代变迁”:(一)主要讲述松鸣岩“花儿会”的历史起源及神话传说;(二)对1950—2008年间松鸣岩“花儿会”变迁过程的概貌性描述。(三)通过参与观察对2006年松鸣岩“花儿会”的组织结构及相关活动进行了深度描述。(四)通过个案访谈讲述政府部门近几年对“花儿”这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动向以及文化再生产领域的“花儿”的分析。六主要是对“原生态”概念的反思。 本文强调,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花儿”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也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发生了变迁。本文认为,人类学的整体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原生态”的理解有重要的启示。“花儿”的存在有着它们的载体,即“花儿”歌手及当地的民众,他们是“花儿”赖以存在的基础,离开源于心灵的声音(唱腔)、表情(传情于眉目)、动作(行为与追求)、大自然(高山、峡谷、草滩、森林)的庇护以及庙会的净化、虔诚寄托和保护、人头攒动的热烈氛围等等主体和客体的组成的文化环境,“花儿”的生存和传承的基础将不复存在;“花儿”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系统,它们与“花儿”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即活态的、多元的、群体性、口头表述性,构成了“花儿”这个区域文化的整体。
“河湟花儿”的音乐特色
作者: 马甘    日期:2016-12-05 来源 :青海师专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音乐特色 衬词 白莲花 艺术舞台 上去高山望平川 艺术生命力 民族民间音乐 生动鲜明 河湟花儿 爬山歌 
描述:
佛教对米芾书画艺术的影响
作者: 马建梅  日期:2008-12-01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佛教 米芾 书法 绘画 禅宗 
描述:米芾作为宋代著名的书画大家,其书画美学思想与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不拘古法,独抒性灵,反对因袭,勇于创新。此外,米芾所处的时代——北宋,佛教特别是禅宗炽盛,佛教思想深入到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书画方面出现了文人、禅僧所共同适合的一种“墨戏”,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加之,米芾又参禅研佛。因此,佛教思想必定对其书画艺术产生深刻影响。 本文试从米芾接受佛教的缘由——社会因素、个性特点、友朋影响、佛典熏染入手,来探讨佛教对其思维方式、处身行事的影响;尤其是对其书画艺术的影响。关于佛教思想对其书画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其书画创作观的影响:在创作构思阶段米芾注意到了“他好俱忘”、“身与竹化”、“胸有成竹”这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米芾提出了“无刻意做作乃佳”的创作心态;米芾抒写主观性灵,形成了自然天真的艺术风格,营造了平淡、含蓄朦胧的意境;米芾“无法之法”的创新观。其次是对其书画鉴赏品评观的影响:米芾提出了“诗书画‘本一律’的审美趣味”、“包容无碍的‘圆融’之美”、“‘形神’观与‘中道’之美”。再次是对其书画功用认识观的影响:米芾“墨戏”中的“游戏”和“自适其志”的功用。米芾这些理论的提出与佛教中的某些有些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述要
作者: 郭林    日期:2016-12-05 来源 :四川图书馆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文献学研究 燕乐 中国书史 碎金词谱 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音乐史 乐书要录 中国音乐书谱志 律历志 钟律 
描述:
西北回族宴席曲与“花儿”的比较研究
作者: 郭德慧  日期:2001-04-01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演唱风格 比较研究 宴席曲 “花儿” 艺术特色 
描述:内容摘要 宴席曲是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回、撒拉、东乡、保 安等民族群众婚典喜庆场合演唱的一种民族传统风俗歌;而“花儿” 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以唱情为主的山歌。宴席曲有独特的演唱形式、 曲调、拍子、结构和表现手法,它的曲调近似于“花儿”,但又区别 于“花儿”。本文通过对宴席曲和“花儿”本体艺术特征之研究,拟 在纠正将宴席曲与“花儿”混为一谈,甚至于把宴席曲归纳在“花 儿”之中的学说。并通过对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的分类、艺术特色以 及其演唱风格的探索,与“花儿”所传唱的内容、曲调等诸方面作了 比较性的研究,从而使宴席曲与“花儿”在概念上以及艺术风格上泾 渭分明、条理清晰。以便更好地丰富我国民间音乐的歌种,进而更好 地挖掘西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宝藏。
< 1 2 ... 4 5 6
Rss订阅